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现场,迅猛发展的宜昌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 刘康 摄
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为中西部城市所罕见
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何凡 吕晓红 实习生杨晨 雷勋梅/文
根据我省统计部门的数据,除省会武汉外,宜昌成为省内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城市。这种现象,即使在整个中西部城市中,也是非常罕见的。而这,对于正在致力于发展成特大城市的宜昌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些从外地来到宜昌定居的人们,在宜昌生活,发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虽然他们或许还是“准宜昌人”,但他们的未来,已经与宜昌这个城市紧密相连。
宜昌生活 生根发芽
五一广场的早晨,覃爱辉的川味面馆生意红火。这个来自川阳的妹子,在宜昌工作学习近十年。
如今的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面馆的老板娘。同时,也是宜昌400万常住人口之一,虽然覃爱辉还没有宜昌户籍,但她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城市。
如果不是覃爱辉自己谈起,旁人一定看不出这个手脚麻利,谈吐大方的面馆女主人,还曾在宜昌上过几年大学。
其实,覃爱辉在宜昌毕业后,曾经有在沿海城市发展的机会。“毕业后,学校安排我去广州工作,但我觉得广州离家太远,地方不熟。”
最终,覃爱辉还是选择了留在宜昌,“毕竟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而且我还挺喜欢这里。”然后,她在这里结婚生子,并且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覃爱辉说,和她一样选择定居宜昌的外地同学还有很多。吸引她留在这里的理由也很多,覃爱辉想了想,“这里环境很好,气温冷热适中,旅游景点多,只需办张100元的年票,宜昌的任何景点都可以去观光,比较实惠。”
显然,这个城市给覃爱辉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和爱人已经打算好了,过段时间会把户口转到宜昌来,让小孩在这开开心心的学习。”
覃爱辉更进一步的想法是,等生意慢慢的红火,她将打算在宜昌买房扎根,以后会一直在宜昌发展下去。
多少外地人爱上宜昌
和覃爱辉一样,从外地来到宜昌定居的人有多少?准确的数据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超过5万人。
在湖北统计部门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在湖北省内,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除了省会城市武汉外,就只有宜昌。
7月7日,记者从宜昌市统计局了解到的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57237740人。其中,宜昌市常住人口为4059686人,居全省第6位。但特别的是,宜昌市的常住人口超出户籍人口5万余人。
这个数据代表什么?宜昌市统计局一位马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常住人口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是在普查区内经常居住的人数,包括常住该地而临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临时寄住的人口。在实际操作的人口普查中,居住半年以上即为常住人口。
而户籍人口,则以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为准,即为有宜昌市户口的居民。统计期内,常住人口包含了实际居住半年及以上的户籍人口,外出半年及以上的户籍人口不在常住人口之列,两种人口可互相转化。
统计局工作人员介绍,常住人口的统计更多的是反映人口流动情况,数量越大,意味着来这个城市投资、工作、生活的人就越多,城市经济就极具活力,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
与此相反的则是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那就表明这个城市的人更多地向外流,形成一种人口“空心化”。
对于普遍存在劳动力输出的中部城市而言,宜昌的这种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的情况,确实很特殊。“常住人口反映城市经济活力,常住人口多就表示这个城事更有经济活力。”
统计局工作人员分析说,这也是由于宜昌近年来城市骨架在逐渐扩大,其就业、创业机会也随之越来越多,更多的人选择来宜昌工作、创业、生活、求学,此外,较好的城市环境,也吸引不少外地企业家在宜昌投资兴业,这就意味着城市的吸附力也越来越强。
磁铁效应凸显城市吸引力
对于这种在中部非省会城市较为特殊的人口状况,宜昌市社会学家、地域文化研究学者刘开美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个城市的“磁铁效应”。
他说,这反映出宜昌的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显现活力。这与宜昌市这些年来坚持招商引资,推动宜昌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与宜昌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分不开。此外也反映宜昌作为地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日益加强。随着宜昌发展活力的增强,宜昌对外的辐射力也势必会日益增强。因此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到宜昌来发展。
刘开美表示,这既是宜昌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外域发展的拉动。这种发展态势,势必造成宜昌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情况,“对宜昌来说是一件好事,说明宜昌城市发展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宜昌市成为中西部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城市说明宜昌市的人流信息流比较集中,人气旺,流动人口集中,也说明宜昌具有凝聚力,是一块热土。”宜昌市法制办主任熊文斌对此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熊文斌称,“在以前,由于中西部欠发达而东部沿海地区较发达,外来人员都是向发达地区谋求发展,现在随着中西部的崛起,中西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宜昌市正具有这样的发展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呈上升趋势。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宜昌居住、就业。”
城市管理更多挑战
向国强,是一名来自利川的年轻人。7月10日,记者找到他时,小伙子正在高新区一家汽车售后服务店工作。
虽然只有29岁,但他的一双手已经布满老茧。小向告诉记者,他以前去过沿海的多个城市,最后还是选择宜昌,“那边生活压力太大,而且在就业、城市环境等各方面,还是宜昌适合。”
而且他考虑的更远,“我的小孩已经3岁,以后肯定要考虑读书等问题,我听说宜昌是不收借读费的。”
像小向这样的外地来宜工作的年轻人很多,他和他们家庭的未来,可能就会与宜昌紧密相连。宜昌凝聚力增强,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城市的管理问题。
一个城市,需要有包容力,在宜昌,外来务工人员可参保社会保险,享受和宜昌市民同样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同时,他们的孩子读书享受的权利也与宜昌本地的学生相同。
但未来宜昌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根据宜昌远景的规划纲要,至2030年,宜昌市域常住人口规模为547万人。这势必会给宜昌带来更多挑战。
熊文斌称,构建特大城市是有难度的,需要对很多方面进行管理,最关键的还是精细化。
“宜昌市的管理和发展需要借鉴香港的经验。”熊文斌说,仅就交通拥堵这一现象来说,香港有700万人口,而宜昌只有400余万人口,香港的交通拥堵现象就比我们宜昌要好得多。
“这其中有规划方面的原因,规划是顺应着城市的发展不断调整。”熊文斌表示,管理是个长期的课题,随着宜昌城市规模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宜昌城市管理的模式,使之适应发展的需要。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